凤凰国际智库发布财务风险报告,中国会计事务所排名出炉-凯发网站

凯发网站

凤凰国际智库发布财务风险报告,中国会计事务所排名出炉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09-12 14:50

汤森路透数据显示,中企海外并购案例只有三分之一的成功率,考虑到中国企业的跨境跨文化整合,成功率还要降低10%。这意味着在中国走向全球的过程中,可能只有不到20%的企业能够成功。
 
为什么只有这20%能成功?——并购过程的法律、财务、政治、市场等风险以及整合阶段发生的各种问题都成为持续困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难题。如何应对“走出去”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是各家中企心中的一个问号。财务报告审计、税务筹划、内部控制设计、纳税申报、管理咨询、尽职调查等等——可是,中企都对这些内容“门儿清”了吗?
 
9月7日,由凤凰国际智库主办的“迈过海外风险——2016中国企业国际化海外风险管理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上公开发布了首份针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财务风险管理的行业评估报告《2016年企业国际化财务风险管理报告》,该报告由凤凰国际智库和毕马威联合推出。
 
此前,凤凰国际智库已经连续推出了《2016年企业海外安全管理报告》和《2016中国企业国际化法律风险管理报告》,本报告系凤凰国际智库企业国际化年度服务评估体系的第三份报告,主要针对中国会计事务所行业的国际服务能力进行整体评估,梳理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经常遇到的财务风险特征。
 
除了“四大”,中国国内还有这“十大”
 
为了对国内会计行业的国际业务能力进行梳理评估,智库课题组对主流内资会计所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基于搜集信息对会计师事务所专业能力、国际网络/国际联盟实力、国际业务经验、国际业务团队、国际业务案例五大类指标进行评估打分。
 
调研结果显示,总体来说,当前企业国际化财务服务行业整体分化较为明显,国际“四大”的规模较大、业务领域广、专业知识和国际经验丰富,垄断地位较为突出。中资所目前在规模、业务领域和国际网络上与“四大”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突围,但基于经验、人才、组织架构等等方面的限制,仍难以在全生命周期性服务上与之抗衡。
 
第一梯队:国际“四大”(排名不分先后)
第二梯队:中资“十大”
注:个别会计事务所对排名结果不满意要求退出排名
 
报告表示,虽然内资所相比国际“四大”还存在有较大的差距,但应看到中国会计事务所行业发展历史较短,发展前景广阔。报告建议,面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大潮,中资会计所尤其应注重国际人才的培养,加强同国际网络下海外会计所的业务合作,跳出“审计独大”的传统态势,从财务咨询、税务架构等多方面为客户进行海外投资并购的财务风险管控。
 
此外,报告还对国际“四大”涉及中国走出去服务类型、业务覆盖网络和服务行业进行汇总,为中企提供参考。
 
中企海外投资“前中后”,财务管理怎么管?
 
报告的第二部分《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备而行,方可无虞》由毕马威课题组撰写。毕马威认为,开展海外投资和并购活动,投(资)前、投(资)中和投(资)后工作的每一步都极为重要,报告依据中企海外投资“前中后”的时间线,提出中国企业应如何构建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尽职调查,尤其是财务税务尽职调查,是“走出去”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报告中还梳理了海外并购中财务尽职调查的关键点——即关联交易、表外负债、虚增收入、税务违规、税法争议等。报告重点提醒中国投资者,税务尽职调查工作的重点还应包括挖掘海外项目历史税务风险,充分认识到对税法的不同解读有可能带来诉讼风险或导致投(资)后税务成本大幅增加。
 
在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方面,报道建议,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时,需要考虑beps行动计划的全球影响,不仅了解beps行动计划本身及其在中国的落地实施情况,还要进一步了解投资和运营所在国家或地区在立法落实beps行动计划时,与beps行动计划的基本要求存在的差异,并就集团在全球的具体执行做好提前安排和统一管理。
 
为了应对后beps时代日趋严格的税收监管环境,报告建议“走出去”企业应当专业地梳理全产业价值链信息,审视其运营模式、投融资架构、无形资产和人员安排等方面是否符合后beps时代新的国际税收规则的要求,并根据识别出的风险及早调整经营战略,确保经营结果与价值创造相匹配。“走出去”的企业还应当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案,包括企业管理流程、部门设置、财务信息系统的调整或升级,以及税务风险控制体系,从而为积极应对相关税务风险做好准备。
 
并购后的整合是并购成功之路上的重要一环,报告还特别指出“投(资)后管理”的概念。尽管对外投资企业花了很多时间制定了符合公司未来发展需要、切实可行的战略,选择了适合的标的,付出了合理的代价。但如果不能成功地整合目标公司,那么交易将不能为企业带来价值。报告归纳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整合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难题:缺乏清晰的投后整合重组战略、难以识别双方业务可能产生协同效应的领域,导致双方在市场、经营、资金、技术及人员等方面没有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忽视人员整合风险,致使被收购公司管理团队和关键员工出现流失;在海外业务管控方面,没有在“放权”与“收权”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