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m考试核心知识点之风控管理-凯发网站

凯发网站

frm考试核心知识点之风控管理
作者:泽稷编辑 发布时间:2017-11-20 14:35

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存在较大的冲击。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可能有收益,也可能有成本。在存在流动性冲击的时候,一般表现为成本急剧快速增加。但往往此时,各经营机构存在着资金运用的离心力,希望多占用总行的流动性资源获取高额收益。如果全行集中在大资金池的流动性管理成本能够按照合理的规则分配给各经营机构,那将极大地弱化经营机构从总行套利的动机。
 
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一股“活水”,其风险管控不能孤立、片面地观察。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了同业业务的转型与深化,对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执行提出了新的课题。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快速增长,同业业务合作方式也从仅限于流动性管理需求,逐渐发展到债券互持、资金融通、资本管理、资产管理、交易与服务等多种模式。
 
在存在着利率管制和数量管制的金融体制中,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一股“活水”,在价格信号和利益机制的引导和推动下,向获利最大的地方流动。在“风险约束下的量价平衡”机制完全建立之前,利率市场化将处于持续进程中,同业业务仍将保持明显的资金驱动特征,但是,资金驱动的动力将逐渐从支持资产业务的创新和扩张、以资产驱动为主,转向支持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两端的创新和扩展、资产和负债驱动并重的模式。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同业合作将逐步继续深入,从分散的、单点的合作转变为系统的、战略性合作,通过资本、业务、服务等关系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在这个复杂的同业合作网络中,盈利的主要来源将来自于利润转化、平台价值和风险价值三个方面。一是传统银行业务向创新型银行业务转化形成的利润为同业业务带来了盈利的超常规增长。二是通过交易、服务、渠道等方式提供的增值型同业业务平台能够创造可持续的盈利来源。三是通过信用风险的错配、资金期限的错配、风险补偿的错配形成的风险价值能够为同业业务带来超额盈利。
 
在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脱媒化等外部环境推动下发生的同业业务转型与深化,加大了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对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执行提出了新的课题。
 
同业业务风险特征的变化
 
利率市场化进程不仅仅是一个资金价格的放开过程,更是一个金融生存业态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同业业务的风险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同业业务风险管理模式的调整首先应当顺应这种变化,在求变中求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同业业务风险特征的变化主要变现为:
 
与信贷业务的风险交叉。在融资方式创新、资产形式转换带来的资产驱动性同业业务增长中,同业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出现了交叉。这类同业业务的风险实质是融资主体的违约风险,是融资项目的还款风险,而不是过桥同业机构的风险。商业银行如不能将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体系完整地运用于此类同业业务当中,必然将形成信用风险的溢出,甚至失控。
 
交易对手的风险下沉。在同业业务仅限于货币市场业务、流动性管理的时候,金融机构对交易对手的风险容忍度较低,通常只在有限的金融机构范围内,有限度地开展低风险业务。随着同业合作产品、合作形式的扩展与深化,同业业务的交易对手风险日益下沉。
 
交易对手的风险下沉首先是由同业业务的经营环境变化带来的。一方面,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其整体实力通常不强,而业务偏好相对较高。未来民营银行的逐步设立,也将在同业市场上引入一批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的机构。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预计将打通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通道,商业银行破产清算的案例有可能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变成现实。
 
其次,交易对手风险的下沉来自于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选择。一方面,经营上选择运用信用杠杆的银行,必然主动面向整体实力较弱、风险评级较低的金融机构,以获得超额的信用溢价。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业务创新,进入支付、信用等领域,对于主动开放业务平台、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展开深度合作的商业银行来说,必然要更多地面对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日益突出。同业业务的资金流动速度大大快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短时间内流动的资金规模量更是远远的大于存贷款业务,资金盈余与资金短缺的转换速度快,波动性远远高于存贷款业务。因此,同业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比例越高,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就越大,对流动性管理的要求就越高。在流动性管理上,更加困难的是,由于同业业务的种种创新,存在大量游离在资产负债表之外的资金进出需求,隐形的流动性需求的存在加剧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市场风险逐渐增大。同业业务的经营杠杆中,最容易被经营机构使用的是市场风险的杠杆,也就是利用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期限错配,获取超额收益。期限错配本身并不必然带来流动性风险,期限错配的不均衡才会增加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难度。但是,期限错配必然带来利率风险。在2014年6月的钱荒中,遭受流动性冲击的商业银行,实际的损失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重定价所带来的风险。
 
风险的传染性加大。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面对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体系的转型,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新的利润增长来源,纷纷转向集团化运营,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增加。除了金融集团之外,还有一些金融机构通过种种复杂的持股控股关系,形成了隐性的金融帝国。由于金融市场业务本身的虚拟性和派生性,使得这些金融集团可以相对容易地运用各种金融杠杆,快速做大金融资产。过度使用金融杠杆使得这些机构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特别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加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和传染性都将大大增加。
 
优化同业业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关注点
 
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从董事会的风险偏好开始,通过风险政策和风险控制手段,依托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团队,得以有效执行。
 
明确风险偏好的导向性,引导同业业务可持续发展。同业业务的超额利润只有靠扩大经营杠杆来实现,包括信用风险的杠杆、市场风险的杠杆、风险补偿的杠杆。杠杆是把双刃剑,带来盈利机会的同时,也潜藏了巨大的风险。可持续发展的同业业务必须依托于平台化经营实现。前台业务部门在利润压力的推动下,存在着过度运用杠杆手段、获得短期利益、扩大风险敞口等情况,为了防范此类风险,应当设立更加明细的同业业务风险偏好,发挥风险偏好对业务的引导作用。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同业业务的风险偏好应当对风险的承担有所选择。
 
首先,同业业务在信用风险导向上,可以相对积极。对信用风险的经营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多年以来建立的核心能力之一。信用风险的管理体系、方法、技术、流程能够相对容易地在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中得到应用。同时,金融行业是个高度监管的行业,整体信用风险小于实体经济。整体而言,在同业业务领域应用信用风险的杠杆,可管理、能管理,可以相对积极,降低准入标准,扩大客户覆盖面,支持同业业务的发展。
 
其次,同业业务在市场风险导向上,需要适度审慎。同业业务由于其虚拟性,非常容易通过扩大错配缺口、增加杠杆来增加利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在管制利率的市场环境中经营,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市场转型期也往往是市场动荡期,市场的波动本身容易大于成熟市场。因此,通过期限杠杆向市场风险要利润,风险较高,可控性较差,需要适度审慎。
 
再次,同业业务在风险补偿导向上,应严格警惕。对于传统信贷业务经过层层包装而转化成的同业业务,其主要动力是绕开存贷比和贷款规模的管理,降低对监管资本的要求。但是,如果利用这种业务转换形式,绕过风险拨备的管理要求,实际上是在虚增当期利润,透支银行未来,日积月累,有可能为将来埋下定时炸弹,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要树百年老店,需要严格警惕此类风险杠杆的使用。
 
最后,同业业务在流动性风险偏好上,应当相对保守。为实现较高的收益,银行相应地会在风险偏好上相对激进,客户下沉更加明显,风险杠杆的应用更加充分。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最后屏障,各类风险在实际爆发的时候,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将转化为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在其他风险上相对激进,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上就应当相对保守,守住银行的最后一道门户。
 
增强风险政策的适用性,与业务策略形成呼应互动。风险政策是联结风险偏好和业务策略的桥梁,在风险偏好的引导下,风险政策要能够支持同业业务朝着平台化经营的方向发展,通过培育客户的优势、信息的优势、资金的优势,形成可持续、增值型的同业业务发展模式。
 
一是适度降低机构准入标准,扩大同业客户覆盖面。要形成平台化运作的同业业务模式,需要扩大同业客户的覆盖面,吸纳尽可能多的差异化同业需求。要适应这种业务模式的改变,对风险程度不高的产品,应考虑适度降低对同业机构在授信准入、合作准入上的标准,扩大同业客户覆盖面。
 
二是顺应同业业务发展的区域特点,向重点区域倾斜资源。同业业务具有一定的区域聚集性,表现为金融机构在地域和资金流向方面相对集中。在同业业务的资本配置、利润目标、风险限额上,应当顺势而为,向同业业务的重点区域倾斜。集中重点,能够使有限的投入带来更多的产出,提高投入产出比。
 
三是在限额政策上抓小放大,对小型金融机构“宽准入、低限额”。金融机构违约风险总体很低,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违约风险基本为零。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不必过于强调集中度风险,在限额管理上可以相对放开,提高容忍度。但是在市场逐渐转型的过程中,中小型商业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在增加。对小型金融机构,采用低限额的方式控制、分散风险。
 
坚持风险管控的集中性,提升同业业务流程的执行效率。从未来适应市场转型的管理需求来看,需要坚持风险管控的集中性原则,处理好集中管控与业务执行效率的关系,立足于同业业务的长远发展,健全同业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与风险的集中管控形成犄角,互相支持。
 
首先,风险集中管控的效率依托于整合的客户管理体系。未来同业业务的综合化发展趋势,要求商业银行在每一个业务节点面对客户的时候,都能够体现出统一的风险标准、价格标准、业务标准,否则,由于同业业务的高度流动性、透明性,极易出现同业客户在银行不同机构之间套利、寻租的行为。随着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风险的集中管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需要有足够的管理效率支持全行各经营机构同时与同业对手开展广泛的业务合作,而这一效率的保证来自于风险管理机制、流程与同业客户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
 
其次,风险集中管控的权威性取决于利益的一致性。同业资金错配的风险是银行资金池收益的重要来源。要实现利率风险的集中管理,需要将全行的错配收入集中在总行资金池。如果总行资金池的全部收入,能够返还分行,合理分配到各经营机构,那么总行对利率风险的集中管理,就是与分行的利益相一致,而不是相矛盾的。
 
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存在较大的冲击。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可能有收益,也可能有成本。在存在流动性冲击的时候,一般表现为成本急剧快速增加。但往往此时,各经营机构存在着资金运用的离心力,希望多占用总行的流动性资源获取高额收益。如果全行集中在大资金池的流动性管理成本能够按照合理的规则分配给各经营机构,那将极大地弱化经营机构从总行套利的动机。
 
最后,风险集中管控的执行性取决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同业凯发网站的业务范围广泛,大量的业务采用手工、线下方式操作,客观上造成了同业业务的信息分散、数据难以汇总、数据时效性差。业务管理手工化、数据管理质量差,将使同业业务的集中管控面临巨大的困难。应当加快推进同业相关业务管理平台的实施上线,提高同业业务信息管理的有效性,提高风险集中管控的可执行性。
 
提升同业业务风险管控技术的关键点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同业业务风险特征的转换,要求商业银行随之更新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在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既要继承多年来不断发展起来的风险管理传统,更要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更新优化风险管理技术与管理流程,成为创新业务发展的推动力。
 
产品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当务之急。在转型时期,同业业务的快速增长是金融服务产品从存款、贷款向各种非存款、非贷款形式转化的表现和结果。这类同业业务的实质风险并非同业风险,而是融资主体的违约风险,其管理需要依托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实际业务创新过程中,困难之处并不在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否能够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此类业务的风险,而是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系统是否能够完整地覆盖到这些创新业务。
 
首先,产品类别管理应当成为风险偏好的一个重要部分。应当在风险偏好中明确银行可以开展业务的产品类别。同时,应当明确规定不允许交易的产品类别。产品类别管理是对后续的新产品及现有产品进行管理的基础,所有现行的交易产品以及未来拟交易的产品,均应确保符合银行已批转的产品类别要求。对于归属于不允许交易产品类别的新产品提议,原则上应当不予批准。
 
其次,需要从业务管理的全流程识别新产品的风险。新产品是指符合已有的风险偏好审批的产品类别,但是不符合现有已批准产品的相关政策及流程的产品。不能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的名称、形式、操作模式,而应从业务管理、风险管理的全流程来判断该产品是否属于新产品。对新产品识别的基本判断标准至少应当包括:是否在产品结构上发生较大变化,是否会对银行现有产品管理政策及流程造成较大影响,是否会导致银行业务活动的风险发生较大变化,是否会较大程度上影响银行现有产品定价或风险计量技术;是否导致银行的it基础架构发生较大变动等。
 
最后,需要建立有效的新产品审批流程。在产品风险偏好和产品管理风险政策的指导下,应当建立产品审批的管理流程。应把产品审批视作为和授信审批、准入审批、财务审批等同等地位的管理审批流程。新产品审批流程应当确保所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以识别新产品的固有风险,并提出适当的管理措施及流程。原则上,只有当高级管理层和所有相关部门(风险管理、法律合规、审计、会计、科技等)理解新产品的特性,并能将其纳入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时,银行才能正式参与该产品交易。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变革迫在眉睫。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市场的波动加剧,资金流转速度加快,流动性风险必将如影随形,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一是引入“最短生存期”指标,建立清晰的流动性风险偏好。“最短生存期”是指商业银行在没有外部新增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存量业务的资金回流以及储备资产的变现,依然能够维持正现金流的时间。银行目前仍使用存贷比、流动性比例等静态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作为风险偏好,最大的缺点是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已经转型的背景下,这些指标已经完全不能反映出银行真正的流动性风险状况。使用“最短生存期”作为流动性风险偏好的表达,不仅能够与新的监管要求很好地对接,而且可以在动态的指标体系下,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设定更加适用的管理情景、压力测试情景等,丰富和细化流动性管理的风险偏好。
 
二是加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简称ftp机制)与流动性管理的协同。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管理的核心问题首先是资金流量的管理,包括资金流量的总量和时间分布的管理。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中,数量要靠价格来调。因此商业银行的ftp管理机制会极大地影响资金的数量以及分布结构。为了协同流动性管理,ftp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细化,一方面,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机制要细化,需要充分考虑流动性管理的成本;另一方面,内部转移价格的敏感性要提高,需要建立数量与价格共同作用的边际成本报价机制,充分发挥资金价格对资金数量的引导作用。
 
三是探索建立嵌入式、前置化的流动性管控平台。流动性风险属于低频高损风险,经营机构很容易因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在流动性管理上,防火甚于救火。审慎管理与积极防范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危机发生时再进行补救。一些先进的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中,在资金实际收付的清算环节之前,嵌入对资金进出的事前管控环节。通过建设嵌入式前置化的流动性管控平台,一方面实现了流动性管理的细化,通过记录每日资金进出的信息,为流动性管理的事后分析、模拟预测、压力测试等提供最详实的基础数据;另一方面,实现了对资金价格的实时管理,在流量控制的基础上实现日间量价相应的ftp计价机制,提高了ftp管理的敏感度,也可以更加灵活地管理流动性成本,引导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
 
同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有待进一步深入。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市场转型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特别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将使得金融机构的退出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同业客户信用风险将逐渐从无违约风险转变为低违约风险。尽管仍然是低违约风险,但这种转变意味着同业客户的信用风险已经具有实质性的风险管理意义,同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亟需进一步深化。
 
一要建立对金融集团的信用风险综合管控体系。市场转型过程中,在分业监管的框架下,金融集团化运作建成趋势。银行现有的金融机构管理仍然主要基于单一法人进行管理,难以反映金融集团的全貌。金融业务属于高杠杆行业,并且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单一法人视角的同业风险管理,将难以真实完整地反映风险现实。需要在单一法人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对金融集团的风险管理政策、限额管理体系,约束同业业务的集中度风险。
 
二要从综合评估法有选择地转向主体评审法。由于金融机构极低违约率的现实,在对金融机构的限额管理、授信审批过程中,主要依靠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进行综合评估。在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逐渐下沉的业务环境中,综合评估的方法对于一些潜在风险较高的小型金融机构,风险的识别和判断是非常不准确的。因此,有必要对风险相对较高的小型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以实地调查、现场访谈、定期重检等方法为基础,结合财务报表情况对非财务信息进行搜集、调查、评判的主体评审法,进一步细化、深化同业客户的风险管理,提高风险评审的科学性。
 
三要引入对同业客户风险收益的综合评价。与企业客户与银行单纯的客户服务关系不同,同业客户与银行之间既是合作关系,更是竞争关系。能够在业务往来中与银行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机构,应当成为银行与之合作的重点客户,在凯发网站的业务范围、限额管理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应当以单一客户为视角,汇总分析客户在银行的各类授信、非授信业务,建立综合评价风险收益的数据分析体系,在对同业机构的风险限额、合作限额审批核准的过程中,对于综合收益贡献大、风险收益绩效好的合作机构,应予以管理上的支持。
 
利率市场化进程带来的是商业银行整个资产负债表的调整,是整个资产负债表配置结构、收益结构、盈利方式的调整。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同业业务是这种调整的一个缩影,是这个调整过程中变化最快的部分。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不能孤立、片面地观察,不能忽视资产负债表内不同风险的相互转换,不能脱离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负债表的管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