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记忆好cfa,很重要!-凯发网站

凯发网站

如何记忆好cfa,很重要!
作者:泽稷编辑 发布时间:2017-11-15 10:20

有没有什么有效的记忆方法能学了不忘?传说中的背七遍就一生不会忘的方法管用吗?谐音和视觉联想背单词真的能记住吗?我会忘记,是不是说明我重复得不够多?......

很多情况下人并不清楚什么记忆力策略真正有效,我们时常混淆了“表现”和“学习”,生怕忘记。但忘记,恰恰是学习的开始。


先抛结论

表现(performance)是当下你记住了多少,学习(learning)是持久地记住并使用知识,表现和学习是两个可以被分隔的概念,有效的记忆策略可能损害当下的表现,却帮助真正的长期的学习。忘记是形成有效长期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重要的,学习应当是困难的。

详细解读

1.“表现”不等同于“学习”

根据相关研究,表现和学习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概念

表现:当下或短时间内,对内容的掌握和记忆

学习:习得相对永久的理解上的改变,形成持久的、能够被灵活运用的记忆

人们经常陷入的误区是,表现等同于学习:如果当下没有记住没有理解,说明没有有效地学习到一样东西,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这样的误解会导致我们采取能即时取得好的当下表现的记忆策略,舍弃让我们感觉到困难的策略,最终伤害了真正的学习。

比如说,重复读可以让我们感觉知识都很熟悉,很流畅,学完马上测试自己也能让我们觉得自己掌握得还不错,但是这种熟悉感和掌握感仅仅是因为我们刚刚才看过这些知识,所以记忆犹新。但这些这些知识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根基,所以会被迅速地忘记,不能形成有效的长期记忆。相反,当我们费劲地去想记起某个信息,甚至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这样困难的努力和错误反而更能加深长期的记忆力。

2.忘记是形成有效长期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忆分两个步骤,储存(storage)和提取(retrieval)。bjorklab提出记忆的储存强度(storagestrength)和提取强度(retrievalstrength),储存强度指内容是否有被很好地习得和储存,是否能在以后被记起。提取强度是指这个内容在当下能不能被记起。这两者可以被区分。比如说,你现在度假酒店的房间号能被轻易地记起(高提取强度),但却不可能在很久后被想起(低储存强度);你儿时的电话号码可能记得很牢(高储存强度),一下子想不起来了(低提取强度),但如果被提醒就能马上想起。

真正有效的长期记忆的目标实际上是增加内容的储存强度。当我们学习完一个内容,储存强度越高,提取强度降低的速度就越慢(忘得更慢)。提取强度低的时候,你得到的信号是你“忘记”了,但这恰恰给真正的学习提供契机。

真正有效的记忆方法

1.测试比单纯重复有效

比起单纯重复,测试更有效果,即便犯错也能够帮助记忆。

给学生一段文章来学习,一组的学生反复阅读、学习这段文章20分钟。另一组学生只学习了5分钟那段文章,文章就被拿走了,然后他们得到一张空白的纸,让他们写下“你们能记起来的任何东西”,五分钟后,他们拿到一张新的空白的纸,”写下你们能记起来的任何东西“,这个测试的过程重复了三遍。也就是说,20分钟里,第一组从头到尾都在阅读学习,第二组的学生只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学习,四分之三的时间在重复测试前面5分钟学的内容。

5分钟后,他们测试了所有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力。一个星期后,他们又重新测试了这批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力。结果发现,当测试在5分钟后进行,重复学习组(第一组)表现更加好,但一个星期后,结果却反转了,单纯重复的人忘记了一半以上的内容,但那些重复测试自己的人们不仅记住得更多,遗忘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

也就是说,尽管当时觉得自己“忘记”了,需要费更大的劲才能提取信息,储存强度和长期记忆却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尽管实验反复证明测试比重复有效,但很多时候我们拒绝测试自己,因为我们害怕忘记,害怕产生错误,万一我们学习到了错误的记忆呢?但实验也发现,即便在还没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犯的错误都能够帮助记忆。

2.学习之前先测试,可以显著提升记忆效果

研究中,让人们学一系列相关的词语组,如“鲸鱼-哺乳动物”。一些人直接学习这些词语组,另一些人先只看到一个提示词(鲸鱼-???),猜另一个词语,然后才看到正确的词语组合。当提前猜测另一个词语是什么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猜测都是错误的,但“猜测-学习”组的人却在之后的词语组记忆测试取得比“直接学习”组更好的成绩。这也许是因为猜测主动地激发了和提示词(鲸鱼)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帮助人们把提示词和目标词(鲸鱼-哺乳动物)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同样的,在告诉人们一个外国词汇的意思前,先让他们猜这个词汇的意思,先猜并且猜错的人比直接学习这个词汇的人后来能记住的几率更大。然而,当他们问人们哪个方法更帮助记忆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说直接学习最有效,这说明大多数人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什么方法能够形成有效的记忆。

这个效果主要来源于测试时提取信息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提取的过程越费力,感觉越困难,形成的记忆就越牢固。

3.分散学习时间,而不是集中大量学习

大量学习同一内容)能在短期内提升表现,但分隔开学习区间和同时学习不同内容更能有效率地提升长期记忆和学习。

比如说,当我们刚读了一个章节,内容都还记忆犹新,再马上重读那章节并不会很大地提升你对内容的学习。但当我们读完了那个章节,把它放下,去做别的事情,让我们“忘记”刚才的内容,然后过段时间再重新拾起这个章节,我们会得到更大的储存强度的提升。

4.同时学习不同内容,而不是专注同一内容

混搭着学习不同的内容也许感觉上更难,短期能也可能降低表现,但长期来说,能形成更有效的内容储存。

在一个实验中,一组人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学习一个几何形状,做相关练习,在下一个时间段集中学习下一个几何形状,做相关练习,如此重复,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初中我们学几何时候的过程?。另一组人混搭着时间学习不同的几何形状,随机地得到关于不同几何形状的练习。当学完马上测试时,前面集中学习组表现得更好,但一个星期后测试,结果反转了,混搭随机学习的组表现的更好,也就是说,混合的学习安排更能帮助有效的长期学习效果。

有效的记忆策略是困难的

关于上面说的学习策略有意思的一点是,尽管它们被反复地证明有效,人们还是倾向于重复、大量专注学习同一内容。当学生来挑选有效的记忆策略,84%的学生选择了重复、复习,只有11%的人选了提取测试。

误区一

很多时候,我们把短期的表现错误地用来判断学习有没有效,但很多时候,表现和学习是相违背的。

误区二

我们感觉一个策略比另一个策略来的简单,给我们的掌控感更强,但其实这些策略并不能帮助长期记忆,真正能帮助长期记忆的是那些提取强度低的,感觉较为困难的练习。

一个例子是,在学习第二语言(如英语)的时候,把一个英文单词翻译成中文单词比中译英要来的简单,毕竟我们提取母语比提取不那么熟悉的二外简单的多。但是研究也反复表明,相对于把二外译成母语(英译中),练习把母语译成二外(中译英)的确感觉更难,速度更慢,并更容易产生错误,却能让我们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这是因为我们在主动地提取相对较弱的二外,形成更深刻的记忆。

误区三

研究发现,人们对自己的学习的判断和实际学习结果只有非常弱的关联或没有关联,最惨的是,当人们觉得自己进步最大的时候,恰恰学习效果最差;当人们觉得学习得最少的时候,恰恰学习效果最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短期内能提升记忆的方法恰恰对形成长期记忆没什么鸟用,短期内看不到成效的方法反而能促进长期记忆效果。

误区四

视觉化、图像化,到底有没有用?

研究认为,采用想象视觉化来学习文本的效果相当有限并且不稳定,理由如下:

1.能够使用视觉化有效帮助记忆力的情况相当有限:支持视觉化效果的实验通常使用的是能够被轻易视觉化的叙述或短故事,而视觉化对记忆比较抽象的、概念型的文本并没有帮助;即便对于容易想象的文本,只有在听文本的情况下视觉化才对记忆力有帮助,而对阅读文本没有帮助。

2.视觉化的效果并不稳定:视觉化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用什么来测试,在什么时候测试。即便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视觉化的训练并明确指示学生用视觉化的技巧来考试,实验仍没有发现视觉化对阅读理解有任何提升。

网站地图